歐盟循環經濟法的轉型使命
截至2025年8月10日16:02 CST,歐盟委員會於本月1日正式啟動《歐盟循環經濟法》(Circular Economy Act, CEA)的公開諮詢,標誌著歐盟在循環經濟轉型中的重大進展。該法案旨在到2030年將循環材料使用率(CMUR)從目前的11.8%提升至約22.4-24%,以實現《歐洲綠色協議》的永續發展承諾,並應對氣候變化與資源短缺的全球挑戰。 作為「競爭力指南」與「清潔工業協議」的核心,《歐盟循環經濟法》通過建立二手原材料單一市場、消除系統性障礙及促進創新,致力於增強經濟韌性並減少對外部資源的依賴。 本文將全面解析該法案的歷史背景、政策框架、經濟與環境影響,並提供企業與利益相關者參與諮詢的實用建議。
歐盟此舉受到全球關注,特別是在當前地緣政治緊張與供應鏈危機的背景下,循環經濟被視為實現經濟安全與環境永續的雙贏策略。 公開諮詢將於2025年11月6日結束,為期三個月,廣泛徵求意見以確保法案的實效性。
歐盟循環經濟策略的發展歷程
從2015年行動計劃到2025年立法進展
歐盟的循環經濟策略始於2015年的《循環經濟行動計劃》(CEAP),該計劃旨在將經濟模式從線性「取用-製造-丟棄」轉向循環模式,強調資源再利用、回收與永續設計。到2019年,CEAP的54項行動已全面實施,涵蓋廢棄物管理、產品壽命延長及行業標準的革新。 例如,塑膠廢棄物回收率從2015年的25%提升至2019年的35%,顯示早期政策的初步成效。 2020年更新版進一步擴展至塑膠、紡織品、電子產品及關鍵原材料,與2050年碳中和目標深度整合。
儘管取得進展,截至2023年,歐盟的循環材料使用率僅從2010年的10.7%增至11.8%,遠低於預期目標。 成員國之間的法規不一致、廢棄物終結標準差異及二手材料市場需求不足成為主要障礙。 新冠疫情與俄烏衝突加劇了供應鏈脆弱性,例如2022年歐盟對稀土元素的進口依賴度高達98%,促使歐盟加速制定《歐盟循環經濟法》,以提升資源獨立性與環境韌性。
成員國策略的差異性與協調挑戰
各成員國在循環經濟實施上進展不一。北歐國家如瑞典與丹麥已實現廢棄物回收率超過60%,而東歐國家如羅馬尼亞僅達20%。 比利時、西班牙與德國率先制定專門路線圖,涵蓋再利用目標與基礎設施投資,而南歐與東歐部分國家仍缺乏資金與技術支持。研究表明,統一的歐盟政策框架是克服這些差異、促進跨國協作的關鍵因素。 例如,德國的《循環經濟法》(KrWG)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可參考的模板,但其成功依賴於強大的監管執行力。
《歐盟循環經濟法》的核心政策
目標與實施支柱
《歐盟循環經濟法》旨在到2030年將循環材料使用率加倍,建立二手原材料單一市場,並增強經濟競爭力與環境永續性。
其主要政策支柱包括:
電子廢棄物回收提升:優化收集與回收流程,重點回收稀土元素與關鍵原材料,如鋰與鈷,用於電動車電池生產。
二手原材料市場拓展:通過改革「廢棄物終結」標準、數位化延伸生產者責任(EPR)方案及強制採購循環產品,激發市場需求。 例如,EPR方案將要求電子產品製造商承擔50%的回收成本。
法規標準化:修訂《廢棄物框架指令》,統一廢棄物運輸與EPR規則,消除跨國障礙,特別針對廢棄物非法出口問題。
數位化支持:導入《永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》(ESPR)的「數位產品護照」,提供產品生命週期數據,提升透明度與合規性。
法案預計於2026年第四季度提交,伴隨全面影響評估,以評估對中小企業與環境的長期影響。 業界組織如EURATEX與RREUSE強調統一EPR與再利用措施的重要性,並呼籲強化預防性政策以減少廢棄物產生。
公開諮詢與利益相關者參與
公開諮詢從2025年8月1日起至11月6日止,邀請企業、公眾、政府機構及非政府組織提交意見,聚焦於法規設計、數位化應用、市場需求提升及投資激勵措施。 這一過程將確保法案基於實證數據,針對法規碎片化、基礎設施不足與再利用目標的制定提出解決方案。 例如,歐洲環境局(EEB)建議將再利用目標設為總回收量的20%,以強化預防效果。
創新與市場潛力
法案通過2024年7月生效的「維修權」延長產品壽命,特別針對電子產品與家電,預計延長使用壽命平均達2-3年。 此外,廢棄物將被視為內部市場資產,減少對外部出口依賴,例如2023年歐盟廢塑膠出口量減少15%。 數位工具與標準化措施將惠及電子、包裝與紡織等高影響行業,特別是再生纖維的應用。
經濟與環境效益評估
經濟影響
《歐盟循環經濟法》預計創造5000億歐元的循環經濟市場,至2030年新增70萬個就業機會,涵蓋回收、製造與再設計領域。 通過資源效率提升,歐盟GDP預計增長0.5%,約合700億歐元,特別在綠色技術與服務業。 減少對關鍵原材料進口的依賴(如稀土元素從98%降至85%)將增強對價格波動的韌性。 然而,中小企業可能面臨初期合規成本,估計平均每家企業需投入5-10萬歐元。
環境影響
法案目標通過減少廢棄物與資源開採,降低10%的二氧化碳當量排放,相當於每年減少3.5億噸排放,緩解90%的生物多樣性損失與水資源污染。 生物質增值、廢水處理與碳回收措施將支持地球邊界保護,例如生物質能利用率預計提升至40%。 對非歐盟貿易夥伴(如非洲出口國),新標準可能影響廢棄物貿易,需建立替代合作機制。
挑戰與機遇展望
主要挑戰
法規碎片化:成員國法規差異導致市場分裂,例如德國與羅馬尼亞的回收標準相差30%。
投資需求:回收基礎設施與技術升級需約2000億歐元的資金支持。
再利用目標不足:缺乏明確目標限制預防效果,當前再利用率僅占總回收的10%。
潛在機遇
創新驅動:數位工具與公共採購促進發展,例如數位產品護照預計降低30%的合規成本。
全球影響力:歐盟可通過法案制定全球永續標準,影響亞洲與北美市場。
合作參與:利益相關者如「循環生物基歐洲聯合事業」將助力政策完善,預計2026年完成首批試點。
參與《歐盟循環經濟法》諮詢的實用指南
企業與利益相關者可通過歐盟委員會網站參與諮詢,提交意見至2025年11月6日止。
建議步驟包括:
1) 評估法案對供應鏈與產品設計的影響
2) 準備具體數據支持意見,例如回收成本分析
3) 參加線上論壇與工作組討論
例如,中小企業可聯合行業協會提交集體反饋,以降低個體負擔。
《歐盟循環經濟法》是實現永續發展與經濟韌性的關鍵立法。通過加倍循環材料使用率、建立二手原材料市場,該法案不僅應對氣候變化與資源危機,還為企業開啟新的成長機遇。 隨著2026年提案的推進,廣泛的利益相關者參與將確保其成功實施,鞏固歐盟在全球綠色經濟中的領導地位。企業應積極參與諮詢,抓住轉型帶來的先機。
委員會諮詢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