森林碳匯的全球警訊與人類的挑戰

森林被譽為地球的「綠色肺臟」,透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(CO₂),在緩解氣候變遷中扮演關鍵角色。然而,世界資源研究所(WRI)於2025年7月24日發布的報告揭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現實:全球森林的碳匯功能正急劇衰退,2023年至2024年間,森林碳吸收量僅為正常年份的四分之一,創下至少20年來的最低紀錄。這一危機由野火的頻發與持續的森林砍伐共同驅動,可能將森林從氣候的保護者轉為碳排放源,威脅全球生態與人類社會的穩定。本文將從數據分析、成因探討、影響評估、行動策略及最新動態等多個維度,深入剖析這一挑戰,並結合區域案例、科學研究與公眾討論,探討如何應對這場全球危機。

數據洞察:量化森林碳匯的衰退危機

WRI報告依據全球森林觀測(Global Forest Watch, GFW)平台及馬里蘭大學GLAD實驗室的衛星數據,提供了精確的量化證據,揭示森林碳匯的衰退趨勢。以下為擴充的數據分析,融入2025年最新研究:

歷史低點與淨平衡趨勢:2023-2024年,全球森林淨碳吸收量(吸收量減去排放量)僅為平均年份的四分之一。過去20年間,森林年均吸收76億噸二氧化碳,約佔人類化石燃料排放的30%。然而,近年數據顯示淨碳匯正逐漸趨向負值,特別在熱帶和北方森林地區。2025年3月的科學研究估計,2001-2023年全球森林淨碳匯為-5.5 ± 8.1 Gt CO2e yr⁻¹(負值表示淨吸收),但這一能力顯著弱化。另有報告指出,2001-2024年全球森林損失的三分之一為永久性,意味著樹木再生機會微乎其微。

野火排放的劇烈增長:2024年,野火釋放超過40億噸溫室氣體,包括二氧化碳、甲烷及一氧化二氮,相當於中國年排放量的三分之一,為正常年份排放的2.5倍。加拿大2023年火災佔全球火災相關樹木損失的65%及排放的79%,其中74%發生在泥炭地,釋放了儲存千年的碳。玻利維亞火災燒毀近150萬公頃森林,排放量達年均值的11倍。2025年研究進一步顯示,森林溪流可能透過溶解有機碳排放全球森林碳匯年總量的十分之一,凸顯火災影響的複雜性。

森林砍伐的加速規模:2024年,熱帶原始森林損失達670萬公頃,相當於每分鐘失去18個足球場面積的森林,較2023年幾乎翻倍。巴西佔熱帶森林損失的42%,主要由農業擴張驅動;剛果民主共和國因貧困、衝突及對森林資源的依賴,砍伐率創歷史新高。2025年5月GFW數據提供1公里解析度的樹木覆蓋損失驅動因素,顯示農業佔據53%的排放來源。

碳移除結構與潛力:森林碳移除貢獻來自中齡次生林(66%)、年輕次生林(6%)、種植林(13%)、原始熱帶雨林(13%)及紅樹林(2%)。2025年研究強調,若從2025年起恢復8億公頃年輕次生林,至2050年可移除203億噸碳。然而,中國的森林老化可能導致未來碳匯每年減少1.1 Tg碳,顯示區域差異的挑戰。

這些數據表明,若2025年持續高溫,全球碳匯可能進一步縮減20-30%,森林可能在2030年前轉為淨碳源,威脅氣候穩定。

危機根源:野火與砍伐的交互威脅與系統性驅動

野火:氣候變遷的正反饋循環

2024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,全球平均氣溫首次超過前工業化時期1.5°C,乾旱與高溫使森林火災風險激增。熱帶雨林,如亞馬遜,傳統上因高降雨量對火災有抵抗力,但2024年火災警報數量比平均值高出79%。加拿大和俄羅斯的北方森林泥炭地火災尤為嚴重,釋放儲存千年的碳,並產生甲烷和一氧化二氮,形成氣候變遷的正反饋循環。敘利亞2025年火災損失20,000公頃森林,釋放數十萬噸碳,凸顯氣候壓力與地緣政治衝突的交織。澳洲研究顯示,高溫應力導致樹木密度下降,進一步放大碳排放。

森林砍伐:人為活動的結構性破壞

人為森林砍伐是碳匯縮減的另一主因,農業擴張佔據53%的排放來源。巴西亞馬遜地區因牛肉、大豆和棕櫚油的全球需求,森林被大規模清除。剛果民主共和國因貧困、衝突及對木材和農地的依賴,砍伐率創歷史新高。其他因素包括非法伐木、採礦及基礎設施建設。例如,印尼的棕櫚油種植園擴張導致紅樹林和熱帶雨林損失,影響區域碳儲存與生物多樣性。2025年報告顯示,工業伐木與氣候變遷的結合正在加速森林退化。

交互作用與外部驅動:氣候與人類活動的共謀

野火與砍伐的交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:砍伐削弱森林的生態韌性,使其更容易受火災影響;氣候變遷導致的乾旱和高溫則放大火災規模。外部驅動因素包括全球供應鏈對農產品的需求、貧困導致的土地壓力以及政策執行的缺失。例如,加拿大北方森林因火災與伐木的雙重壓力,正從碳匯轉為碳源。科學家警告,種植樹木以減碳的策略可能因未來火災頻發而失效,凸顯危機的系統性挑戰。

影響剖析:從生態崩潰到全球社會經濟的連鎖危機

氣候加速與生態臨界點的迫近

森林碳匯縮減直接推高大氣二氧化碳濃度,增加熱浪、乾旱及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。預測顯示,至2029年,全球氣溫有70%機率超過1.5°C,挑戰巴黎協定的目標。若亞馬遜等關鍵生態系統跨越臨界點,可能釋放200-250億噸碳,相當於全球化石燃料年排放的2.5倍,徹底改變區域氣候並引發全球連鎖反應。五年保護行動的延遲可能使實現氣候目標的成本翻倍。

生態系統崩潰與生物多樣性危機

熱帶原始森林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堡壘,其損失威脅數千物種的生存。例如,亞馬遜的森林砍伐導致靈長類及鳥類棲地喪失,影響生態平衡。森林退化還破壞水文循環,改變降雨模式,威脅水資源及糧食安全。研究顯示,當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(430 ppm)已對生態系統構成災難性影響,需透過多樣化森林管理和再野化提升韌性。

社會經濟的深遠衝擊

森林損失迫使原住民社區離開祖傳土地,破壞其生計與文化遺產。例如,巴西原住民因牧場擴張被迫遷移,失去對森林的傳統管理能力。野火導致的空氣污染對健康構成威脅,2024年南美火災使聖保羅等城市空氣品質惡化,增加呼吸道疾病風險。經濟層面,森林損失影響水資源供應與農業產出,可能推高全球碳價格48%,放大貧困地區的經濟壓力。加拿大泥炭地火災的排放飆升,進一步加劇區域碳足跡。

行動藍圖:實踐策略與可行性分析

WRI報告提出八項氣候行動槓桿,以下為擴充的策略與可行性評估,融入區域案例與創新方法:

守護森林生態:保護與原住民合作:執行《歐盟森林砍伐法規》,確保商品供應鏈不涉及森林砍伐。研究顯示,原住民管理的森林砍伐率顯著低於其他地區,應透過法律授予其土地所有權。例如,秘魯的原住民社區成功保護了數百萬公頃亞馬遜森林。可行性高,但需全球森林融資承諾提供資金支持,如2021年COP26承諾的190億美元森林保護基金。

減緩野火威脅:技術與地方適應:實施早期預警系統、控制性燒除及AI驅動的火災預測模型。例如,肯亞Aberdare國家公園採用衛星監測與社區參與,成功降低火災風險。可行性中等,需針對熱帶雨林與北方森林設計差異化策略,並增加技術投資。

削減化石燃料排放:根本解決之道:森林無法無限吸收人類排放,必須大幅削減化石燃料使用。熱帶森林融資設施等國際機制可激勵減排,例如為巴西和印尼提供資金支持以減少砍伐。可行性挑戰在於全球政治意願,需聯合國框架下的強制性協議推動。

構建可持續供應鏈:企業與消費者的責任:企業應承諾零砍伐供應鏈,如聯合利華和雀巢已簽署相關協議。消費者可減少對牛肉、大豆等土地密集商品的依賴,轉向植物性飲食或認證產品。可行性中等,需市場監管與激勵機制結合,例如碳關稅。

恢復年輕次生林:長期碳匯潛力:優先恢復年輕次生林,至2050年可移除203億噸碳。中國的退耕還林工程和非洲的「綠色長城」計劃提供了成功案例。可行性高,但需長期資金與監測系統確保恢復效果。

創新策略:再野化與數據驅動管理:推動森林再野化,提升生態韌性,如歐洲的野生森林復育項目。利用GFW的高解析度數據與AI技術,動態監測森林健康,優化保護策略。可行性取決於技術普及與跨國合作。

最新動態與公眾反響:全球討論與科學進展

截至2025年8月22日,WRI報告在全球引發廣泛關注。X平台上,肯亞的Aberdare Yetu強調保護Aberdare國家公園,呼籲社區參與森林管理。學者Peter D Carter警告,土地碳匯弱化導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快速上升,2024年已創下紀錄。Ryan Katz-Rosene指出,加拿大伐木與火災的排放已超過多數國家的化石燃料排放。Prof. Eliot Jacobson預測,亞馬遜森林可能損失50-70%,加劇危機。Conscious Planet等組織呼籲更新氣候模型,整合森林動態數據。中國1990-2021年的森林碳匯研究顯示空間模式變化,支持WRI的發現。公眾批評政策執行緩慢,部分用戶質疑野火面積下降的數據,但整體認同危機的緊迫性。

結語:攜手行動,重塑綠色未來

森林碳匯危機是氣候變遷的縮影,考驗人類的智慧與團結。若不採取緊急行動,森林可能從氣候的保護者轉為破壞者,威脅生態平衡與人類永續發展。透過保護現有森林、減緩野火、削減排放、構建可持續供應鏈及恢復生態,我們能夠扭轉趨勢。讀者可關注全球政策進展,選擇支持認證產品,並參與地方環境行動,共同守護地球的綠色未來。這場危機不僅是挑戰,更是重新定義人與自然關係的契機。

分享到: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