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HG Protocol(Greenhouse Gas Protocol,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)是全球最具權威的碳排放計算與管理國際標準,由WRI與WBCSD共同制定。企業、政府與城市皆可依其標準化、科學化方法進行溫室氣體排放計算、碳盤查與ESG資訊揭露,是全球減碳規劃與永續發展的基礎依據。GHG Protocol 亦為歐盟CBAM、IFRS S2、GRI、TCFD等國際碳揭露法規與供應鏈減碳的主要參考工具。2023年,97%的S&P 500企業於向CDP報告時採用GHG Protocol,展現其在國際碳盤查、ESG管理與碳權交易上的主流地位,協助組織全面因應氣候變遷與全球碳管理挑戰。
台灣是一個以出口為主的經濟體,GDP 的近 70% 來自出口貿易,對應的六大主要出口國(美國、中國、歐盟、日本、韓國、東協)均將 GHG Protocol 作為法規和政策的參考工具。
碳佈局是一種基於科學基礎的減碳策略設計,強調通過系統性規劃,在國家、產業和企業層面進行有效的碳管理。GHG Protocol 利用會計原則讓碳核算與財報勾稽。
GHG Protocol 涵蓋:範疇 1(直接排放)、範疇 2(能源間接排放)、範疇 3(價值鏈排放)為碳佈局規劃提供完整的排放圖譜。
・支持企業繪製完整的碳排放圖譜,明確減碳重點。
・為碳佈局策略提供詳細數據基礎,實現精準規劃。
國家和地區可基於 GHG Protocol 制定碳稅、碳交易和產業碳管理規範,確保碳佈局的科學性與可行性。藉由追踪上下游排放,企業可識別高排放環節,制定針對性的減碳策略。
包括燃料燃燒、製程排放和設備運行等由企業內部活動直接產生的排放。
企業「購買和使用來自外部的能源」而產生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。包含來自能源供應商在生產電力、蒸汽、熱能或冷能過程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。
企業「在自身直接營運範圍外、整個價值鏈」所產生的所有其他間接溫室氣體排放。包含從原材料採購、生產、運輸、產品使用到最終廢棄處理等全生命週期的碳足跡。
GHG Protocol 是國際碳佈局的重要支持工具,並與多個非營利組織和政策框架合作: